网站地图 | 最新更新 | 运势大全网 - 运势大全-星座运势-生肖运势-运势查询占卜测算
你的位置:首页 > 婚姻配对 » 正文

算卦上午准还是下午准(算卦上午还是下午好)

2024-09-16 21:36:45 | 745人围观 | 体育啪啪酱

“衣服鞋子2000元,手机电脑10000元,近视、双眼皮手术20000元……”

近日,有家长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家“准大学生”的“开学账单”,引发热议。多年苦读,一朝“放飞”。对于“准大学生”而言,面对即将开启的新人生阶段,自然少不了“新装备”的加持,有人追求物质丰盈,有人追求精神愉悦。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很多家长也会鼎力支持,尽可能满足孩子所需。但是,这也给一些不太宽裕的家庭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与挑战。

开学标配

电子类依旧占“主流”

又到9月开学季,有家长喜于熊孩子回归校园的轻松,也有家长愁于饲养“吞金兽”:上万元的电子设备,数千元的兴趣班健身卡,给多少钱都担心不够的旅行、聚会,还有考驾照这类“必备技能”……

眼花缭乱、动辄过万的“准大一账单”,让不少家长表示:“真没想到,竟然要花那么多钱!”

“高考结束爸妈送我台新手机,花了1万多块。”采访中,独自前来报到的大一新生苑同学如愿考入了本地重点师范院校,与“人均两个行李箱”的女同学不同,拎着手提袋“轻装上阵”的她轻松且自信,手里最新款的折叠屏手机也格外显眼。“这是他们奖励我的,我自己不会要这么贵的东西。”苑同学说,高中三年自己都是用的父母的旧手机,“他们说现在折叠屏流行,就给我买了,我还挺喜欢的,看小说刷短视频都很方便。”

把手机作为“账单首选”的家长和学生不在少数,“手机是生活必需品,主动给她买的,还有平板电脑,花了差不多1万块。”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鲁女士表示,“现在网课多,手机屏幕小,学习不如平板方便,过一阵看看课程需要再给她配台笔记本电脑。”

曾经大学时代的“三大奢”——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已经成为当代准大学生的“开学标配”。除了“刚需”手机,现如今选课、作业、考试逐渐电子化的大学生活同样离不开电脑。“我想进学生会,听说要处理很多文件,就让家长配了台五六千块的笔记本。”张同学说。有人满足学业需要,有人追求“一步到位”:“没课的时候我想跟室友一起打游戏,求爹妈给买了台1万多元的游戏本,配置高用得久嘛,以后再换得自己买了。”陈同学说。

“必要的、有助于学习的东西我们都会满足,买个好一点儿的孩子用着也省心,不会牵扯太多精力。”大一新生家长王先生说。在记者的调查中,数码电子类产品在“准大一账单”中占到了77.5%,而出于“提高学习效率,应对专业需要”去置办“大学装备”,也是绝大多数学生的选择。

合理“释放”

“投资自己”更具性价比

除了“不够用”“该换了”的数码旧物,近几年,一些自我提升类的新兴消费品逐渐加入“新账单”。“假期我给孩子报了她喜欢的烘焙课,还给她办了健身卡。”来自广西的莫女士对女儿的“账单”很满意,她告诉记者,女儿的手机电脑比较新,没必要换。“高考完女儿说想学烘焙,还想去健身房塑形,我当时就同意了。”莫女士说,虽然报班办卡的费用超过了1万元,但她觉得这是一种“长期投资”,比买东西更能帮助孩子自我提升。“学会一项技能,又能保持健康,这钱花得值。”莫女士说。

“假期我带孩子去了北京、江苏、新加坡,她以前不喜欢出门,我觉得女孩子就得多看看世界。”在侯女士看来,“丰富的阅历有助于‘三观’的养成,攀比只能满足一时的愉悦,通过‘奖励’带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是最重要的。”

相比旅游、兴趣班等高消费,学霸们的“账单”更具“性价比”。“我让家长给我买了英语四级的备考资料,大学也是长知识的阶段,不是用来虚度的。”王同学说。即将读研的周同学也在宿舍里囤了一大堆学习资料。“这是我四年来最多的一项开销,别看书多,其实并不贵,都是些简装版和二手货。”周同学得意地说。

“层出不穷的‘准大一账单’,是长期欲望压抑的一种反弹性释放。”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周霞教授认为,小学到高中这段时期,学生不断达成家庭和学校设定的目标要求,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其他需求来为学习让路。“很多家长把考上大学当作‘任务完成’,就会出现‘庆祝’‘放飞’‘奖励’这样的允诺。”周霞强调,大学是独立人格养成的开始,有的学生自我要求高,希望通过能力提升继续实现自我价值;但也有的学生因环境改变产生了攀比心,想通过改变外表、彰显个性、炫耀物质来建立自信。“这样的消费并不能真正提升自己,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周霞说。记者在调查中也注意到,40%的学生将“虚荣心作祟,不想让同学‘看不起’”作为自己“准大一账单”的考量之一。

知己知彼

“心愿单”也可以是“沟通桥”

“我有电脑需求,爸妈正好也想给我买,算是‘一拍即合’。”像张同学跟家长这般“默契”的“准大一账单”在采访中并不多见。不少新生家长表示,孩子大了确实不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主动买了怕不合他们心意,孩子又不会说,两边都别扭。”家长的纠结多半源自平时与孩子缺少沟通。

“家长很关心我们,但有时会盲目地选择孩子不称心、不需要的东西来表达情感,这也是一种浪费。”朱同学的想法在大一新生中产生了共鸣,比起家长的盲目赠予,“精明”的他们更希望“好钢用在刀刃上”。“孩子比较务实,买东西很理智,早早列出清单,解决了我的‘选择困难症’。”陈女士表示,由于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消费习惯,在提出需求时,家里一般不会过问。

“双向沟通是良性消费的基础,孩子合理表达需求,家长也要告知承受能力。”周霞表示,传统教育中“家长吃糠咽菜也要把孩子供出来”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分心、自卑,刻意隐瞒家庭真实财务状况,“打肿脸”“咬着牙”去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导致孩子在日常消费中忽略经济因素,认为家里很宽裕,就什么都要好的、要贵的,这是典型的“要了面子苦了里子”。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养成要面子的消费习惯,加剧家庭的经济负担。“如果有天孩子了解到真实情况,那些超标的物质给予就会变成更大的心理负担来‘反噬’:父母给了我这么多,我该拿什么去还呢?”周霞认为,建立真诚而平等的对话关系,是家长和孩子正确处理消费问题的基础。

在“谁该掌握‘准大一账单’主动权”的调查中,选择“商量着来,相互体谅按需酌情满足”的学生和家长占到了65%。

算卦上午准还是下午准

高消费≠好未来

理财这本“账”该早算

“室友家庭条件很好,光kind le电子书就买了两台,她不怎么用,我就低价从她手里买了一台,用得很爽,可能我比较‘抠门’吧。”聊起大学四年最划算的一次消费经历,爱看书的周同学难掩内心的喜悦。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她坦言自己的消费观受专业影响更多,但也离不开家长的引导。

“以前家里从来不给零花钱,上了学爸妈才‘放宽政策’,让我自主支配生活费,不够了再问家里要。”周同学说,除了一台用来制作PPT的iPad,四年来自己再没问家里要过除生活费以外的钱。“有时想买点儿什么,手头的钱攒一攒也够了。”她的自信来自扎实的专业积累,“咱学这行的还不知道‘攒钱’有多重要吗?”周同学笑着说。

“不想张嘴要那就出去挣”或许是大学生们在金钱观上的第一次“觉醒”。“侄子今年上大学,这个暑假我弟弟没给他任何生活费,让他自食其力,挣来的钱家里不干预,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作为心理咨询师,周霞对弟弟的这种教育方式非常认可。兼职送外卖很辛苦,弟弟和弟媳也一直担心孩子在路上出危险,好在侄子还是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了下来。这份“账单”虽然价值并不起眼,但成效足够亮眼。“不仅学会了待人接物,调动了赚钱的积极性,还知道了困难面前要靠自己,也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周霞说。

“任何物质上的需求都需要金钱去支撑”,这个概念在许多习惯了“张嘴要”“靠父母”的大学生眼里并不清晰。他们涉世未深,暂时体会不到赚钱的艰辛,又正处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年纪,而相对宽松的大学校园,又给不了他们最真实的社会体验。那么“准大一账单”,可能是他们步入社会前最好的一次“磨炼”。懂得“什么叫物超所值”,懂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懂得“靠双手获取物质丰盈”,懂得“养育不易勤俭节约”。这样的“账单”,金钱买不来,物质更达不到,却是未来最好的“价码”。

我只给孩子买了部手机,旧手机确实不好用了,加上孩子考了个好学校,孩子提出来我就满足了。我认为“奖励”不应该只局限在物质上,更多应该是“精神鼓励”。假期我带孩子去了北京、江苏、新加坡,多看看世界有助于成熟“三观”的养成,虽然孩子不是很想出门,但作为家长还是要往正确的方向引导。攀比只能满足一时的愉悦,通过“奖励”带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是最重要的。

街采

算卦上午准还是下午准

受访者

新生家长 侯女士

我只要了部1800元的新手机,家长还给我准备了平板和笔记本电脑,花了8000多元。以后不会再让家长买贵重的物品了,挣了钱我会自己筹划,按需购买。初入大学这个小社会,生活阅历和消费观都不成熟,应该多听取家长的意见,根据家庭收入提出需求就好。毕竟家长很关心我们,有时会盲目地选择孩子不称心、不需要的东西来表达情感,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沟通,这也是一种浪费。

算卦上午准还是下午准

受访者

大一新生 朱同学

假期只买了台电脑,花了五六千元。我有需求,家长也想给买,算是“一拍即合”。买电脑一是考虑学习方便,二是基于社交需求,我想进学生会,将来处理文件也需要电脑。寒窗苦读三年给家长要点“奖励”无可厚非,孩子如实表达家长量力而行就好,没必要因为教育刻意降低物质标准,我觉得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大学“装备”可能一用就是四年,“一步到位”家长和孩子以后都省心。

算卦上午准还是下午准

受访者

大一新生 张同学

算卦上午准还是下午准

观点“账单”没有统一标准 “消费教育”意义非凡

人民日报

就家庭而言,愿意采取什么形式、为哪些项目付费,丰俭由人、无可厚非。但当“准大一账单”以明码标价的形式流传开来,俨然成为标配,就有必要多想一层了。

各家有各家的情况,不考虑实际,盲目参考“准大一账单”,可能引发攀比跟风,超出自身家庭的承受能力,导致家庭矛盾。况且,对于哪些消费是合理必要的、哪些项目是非理性的,不同家庭可能有自己的准则和判断。纵然家庭条件允许,也担心孩子养成“看到啥就要啥”“要啥就要买啥”的习惯。就此而言,家长不妨坐下来,开诚布公,与孩子聊聊家庭的收支情况和消费理念,引导他们作为家庭一员参与财务规划。

进入大学,很多人都将拥有更大的经济支配权,也将面临更多的消费陷阱。如何理性客观看待金钱、把握消费欲望,尤为关键。“准大一账单”无疑提供了一个契机,引导他们更好地规划未来、更有效地经营自己的生活。

和柴米油盐打交道,是孩子们早晚要面对的课题。正如有人所说的,“驾驭金钱的能力,才是一个人的最大财富”,所谓的“准大一账单”并没有统一标准,但家长和孩子的坦诚沟通、适时补上消费观教育这堂课却意义非凡。

循序渐进培养财商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中国教育报

“准大一账单”折射出学生对学习生活、个人成长的想法,而学生各项支出的安排是否理性、恰当,也是其消费观念、理财能力的体现。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财商,让孩子知道如何正当获取财富、量入为出计划支出,而非一味向父母无度索取、大手大脚“买买买”。随着孩子成年,也是时候让他们了解父母的“负重前行”、学会理性消费减轻家庭负担了。

财商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即便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也不妨让孩子多了解财富创造、积累的历程。如果很多东西得之太易,恐怕既不会珍惜,又容易给孩子的金钱观、价值观带来误导。

“准大学生”正处于从未成年跨向成年的分水岭,这不仅是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身份转变,更意味着要逐渐培养自身的自主独立意识、理财能力。别人的“准大一账单”,并不一定要照单全收,并非所有的消费都是自己的必选项。

没有人规定过“准大一账单”的剧本或套路,当人们不再汲汲于通过消费和攀比寻找生活的意义,就会发现自己对欲望与金钱有稳稳的掌控感,看到生活敞开的各种可能性。

神回复

网友@水汪汪大大眼睛:老年人没苦硬吃,青年人没福硬享,不提倡。

网友@甜妮儿:有钱就花,没钱也别攀比,这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

网友@体坛老蔡:现在的孩子真得学学怎么管钱,“准大一账单”充分说明了财商教育有多重要。

网友@阿妍不会掉眼泪:父母不要为了鼓励孩子而做出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承诺,然后再反悔,没有人喜欢期待落空的感觉。

新视界

把“准大一账单”

变成“成长清单”

回想十三年前那个“最放松的暑假”,为了换新手机选择实习赚“第一桶金”的自己,在开学前一周拿着只够买半个手机的全部工资带家人去了趟北京,成了迄今为止最难忘的一段旅程。那时的我第一次明白,内心丰盈有时比物质满足更让人愉悦。

虽然网络上的“准大一账单”层出不穷,花费更是水涨船高,但在采访中我也欣喜地看到,大多数学生的消费观还是理智的、成熟的,甚至有的已经在“自食其力”为家长“减负”。或许现在跟大一新生谈“经济独立”为时尚早,可“懂事”的他们似乎早已计划好大学四年的花销,哪些自己解决?哪些求助家长?在他们看来并不是难以启齿的话题。而明智的家长们也利用这波消费热潮好好给孩子上了堂“经济课”,教育意义远大于物质给予。

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同于过去学生以电子产品为主的“单一账单”,如今的“准大一账单”里不乏“课程”“旅行”“兴趣班”“美容健身”等“自我投资”项目,虽然有的也价格不菲,但比起动辄上万元的新潮数码和时尚包包,“投资自己”似乎更具“性价比”。就像社会的发展是先“满足物质”再“富足精神”一样,生在物质丰饶时代里的准大学生们勇敢追寻精神价值应该得到家长的支持。但学生和家长也该意识到,任何“投资”都有风险,都需要金钱做支撑。及时沟通,增进了解,相互体谅,理智消费,把“准大一账单”变成“成长清单”,才是开启独立生活的“金钥匙”。

别让美好的开学季,变成家庭的“负担季”。

(济南日报 记者:卢宇辰)

Top